陶傑【637】拒絕馬田史高西斯
閱讀往期:陶傑【636】脫離皇室爭自由?
精英見面多相問:馬田史高西斯的「愛爾蘭人」看了沒有?至今尚未看者,好像小孩到了十二歲,只去過香港的欣澳版迪士尼園,尚未去過洛杉磯和奧蘭多的迪士尼園美國正版。
據報網絡評論比「教父」好。但馬田史高西斯的問題,是因長期受學院力捧,太過self-conscious of所謂知識份子身份。看史匹堡,太過通俗、甚至略為兒童;非史高西斯方值得在紐約大學電影系下課後、去學生會酒吧與教授消磨三瓶嘉士伯啤酒深入討論一夜、而共鳴引為知己的價值?這已經是二十世紀的事情。
首先,史高西斯若真的是那麼「殿堂」,則絕不會為Netflix接拍網絡才看得到的電影。
因為是「網片」,所以避過大銀幕優於表現的動作大場面,改為以對白主導。一旦電影以對白為表現的主軸,則舞台劇的元素加強,導演功夫減弱,因此作家活地阿倫方可跨界投機了幾十年。
電影是一種宗教,做主日禮拜、為逝世的人做追思會,須在教堂──最好是歌德式──聖壇、梁柱、彩繪玻璃、風琴音樂,一切教堂才有的配套,方可昇華愁思、洗滌心靈。
看電影必須在戲院。有如史高西斯早年的「的士司機」:落魄而神經質的的士司機,在破舊的公寓樓,幽黑的樓梯之間,提着一把手鎗。鏡頭跟着主觀角度在昏暗中搖晃,這一切,一定要在黑暗的戲院中,由觀眾調整心理的焦距全神感驗。
在網絡看電影,並無這種虔誠的專注。首先四周可以是白日,四周人聲嘈雜,廚房裏的水燒開了,可以用Pause將電影半途叫停,沖了咖啡,上廁所之後出來繼續。
還有IT迷說:哪一個鏡頭看不清楚,可以用遙控器Rewind重看,以為這叫做「方便」。
網絡上能看一部好電影?首先上網的人,除了玩電子遊戲機,並無欣賞細節的注意力。沒有人在網絡讀完「戰爭與和平」的小說電子版,因為大腦的記憶皮層,對於用紙張印出來的文字,才有記錄的能力。電腦屏幕由電子的灰藍色光點組成,視覺神經與大腦皮層,聯合起來,不予接收,對這種高科技的金屬視覺抗拒。
史丹利寇比力克若還在生,一定絕不妥協。
網絡電影時代,當你也因做了金融精英而致富,買一座獨立別墅,也會在地庫開闢一家私人電影院。內有大銀幕、四五排如戲院一樣的沙發。為何你不再在書桌的電腦屏幕上看電影呢?因為那時你知道返璞歸真,才明白光影和戲院之間的關係意義。因此,我拒絕Netflix的史高西斯,他不是真正的知識份子。
所有專頁 |
【李小龍】 |